首页 >制作 > 正文

“四好农村路”修到了田埂 让村民口袋鼓起来家家奔小康

2022-03-18 20:00:29 来源: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

“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从二桥八卦洲出口下高速不久,便能到达距离主城区最近的乡村——栖霞区八卦洲外沙村。登岛之后可谓“别有一番天地”,澄清的河水倒映着蓝天,各色花卉点缀在房屋之间,主题墙绘栩栩如生……一步一景,美不胜收。不远处的外婆桥广场上,一群老年人悠闲地晒着太阳,孩童在一旁追逐奔跑,一派和乐融融的景象。

这个风景秀丽、生活美好的小乡村,在获得“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省文明村”“省生态村”“市美丽乡村”等一系列荣誉后,又于本月初入选全省“共同富裕百村实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我们想法比较纯粹,一步一步来,先把村里的路修好、环境改善好;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家家奔小康;还得让村民学到新技能,成为新农业人!”外沙村党委书记许筱玮说,村内借助帮扶资金,打造各类特色项目,同时成立合作社,引入民营企业驻村发展,打造乡村好光景的同时,让村民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四好农村路”修到了田埂

3月12日,在靠近村口的咸临路上,不少市民游客站在路边拍照、打卡。路的一侧是干净整洁的小河,另一侧则是种满“希望”的田野。宽阔的双向车道、平坦的柏油路面、完善的路灯设施,一改大家以往对农村路的印象。“老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嘛,路修好了,出行才方便!”外沙村村民童朝宇告诉记者,现在来村内旅游、玩耍的人多了。

因修路获益的不止村民。姜茂成作为一名农业创业者,在外沙村承包了近50亩地种植香水百合。这条长1.8公里的咸临路,正是通往他的百合基地的必经之路。“以前就是一条坑坑洼洼、狭窄的土路,很不好走,导致我们百合运输成了大问题。”在姜茂成的回忆里,过去这条路,给他和企业带来的阻碍太多,“9米长的车都开不进来……”

2019年7月,外沙村正式修整咸临路。焕然一新的农村公路让企业迎来新机遇。“首先是客户愿意来了,其次我们运送生产资料、种球等也方便了,还降低了运输成本。”姜茂成告诉记者,原先百合基地内一天的出货量大概在6000-7000枝,如今一天可达15000枝。

出货量翻倍,运费却降低了。他说,原先路不好,大车进不来,只能安排小车多跑几趟,现在路好走了,13.5米长的车也能轻松进基地,因此运费降低了30%-40%。“现在我平均一亩地的净利润能达到一万五哩!”

“除了咸临路,我们还进行了外沙路和中心路外沙段的建设。”许筱玮介绍,这几年,除市、区两级下发帮扶资金外,燕子矶片区整治开发有限公司和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学城先后为外沙村提供帮扶款项,村内用好帮扶资金,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如修建沟渠、路灯亮化、污水处理、门楼修补、修建公厕、河道整治、修建“四好农村路”等。

同时,村内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和宜居村建设,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探索长效管护机制,有效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我们先后完成了水环境整治1800米、污水改造4000米、农房整治131000平方米,同时打造休闲广场、靓丽村口等一批惠民、利民工程。通过各项工程让村民受益、共享发展成果。”许筱玮说。

合作红利填鼓了腰包

3月16日上午7点,任峰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一把斧头就出了门。阳光下,他戴着一顶草帽,黝黑的面庞全然看不出这是一个已经72岁的人。

“我们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但是到我这辈儿,算是最挣钱的!”言语间,任峰举起斧头,对着2米多高的杨树苗就是一刀。接连砍下数十枝旁枝后,又用绳子将其捆在一起,并抱上车,“我这一天光起苗、运苗,能挣100块。”

任峰脚下的这片土地,并不是他自家的田。“我家一共7亩地,租给村里的耀凯合作社4亩,留了3亩自家种种菜和葡萄。”任峰说,自己之所以比祖辈儿更能种出“钱”来,是因为村里建了合作社,他以土地形式入股,不仅每年能收1000元/亩的租金,同时人也“解放”了出来,可以在各个合作社打工挣钱。

“我是4年前入股的,不仅多了租金收入,每年在合作社打工也能挣2万-3万。自家种的葡萄能卖个1万多块。”任峰说,这种形式相较过去,一年能多挣8000元左右。

记者了解到,目前,外沙村辖区内共有6个农业合作社、4个家庭农场和3个农业企业,村民们依托合作社、以土地形式入股,不仅拓展了就业形式,也增加了家庭收入。

“我们采取‘合作社+产业+农户’的运营模式,推广种植蔬菜瓜果和精品花卉,同时打造陌上花渡园区、外婆湾民宿区等乡村休闲旅游景点,以产业促增收,带动村民就业。”许筱玮介绍,村内引进红杜鹃、虹彩花卉等民营企业,完成土地流转2200余亩,盘活了村内闲置土地,带动村民奔小康,实现效益共享。

农业技术送到了田间

“张教授,您快看看咱们这冬青,长得可劲好咯!”16日,在耀凯蔬菜土地专业合作社,村民王长春拿着手机,与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张东林远程连线视频。王长春先是用手机平扫整片冬青林,50余厘米的翠绿冬青茎秆笔直;再蹲下身,将摄像头对准其中一株,叶片光泽、深绿,前部小短刺迎着阳光,随风摇曳。

“3月初正是冬青发芽的好时节,这时需水量变大,应勤浇水,但要注意不能有积水;要适当施加复合肥或磷肥,每天见光5个小时以上。”张东林隔着屏幕指导,王长春将要点一一记下,挂断视频后熟练地上手操作。

2019年,外沙村联合南京林业大学打造外沙村林业基地项目,由该校青珠果基地赠送一万棵“美国斯蒂芬”冬青苗,由该村合作社提供10亩地进行种植及日常管理。自此,十几名像王长春这样的本地村民放下原本手头的农活,加入到冬青基地“大家庭”。

“‘美国斯帝芬’冬青是美国国家植物园培育的优良品种,为英国冬青和中国构骨的杂交种,耐寒、耐旱、耐盐碱,是生态友好型树种,病虫害少、宜养护,村民们较好上手。”国家冬青工程副主任、南林大冬青产学研平台建设领军人郝明灼作为“驻村教授”,不仅调派技术顾问、研究生博士导师一同“进驻”,还邀请美国高校教授连线“上课”、时不时开展“冬青养护培训班”,为村民提供点对点、手把手指导。

郝明灼告诉记者,待三年后树苗长成,会由南林大以每株25元回购,届时每亩地可实现增收2万元,取得收益将全部用于困难农户使用。同时他还参与外沙村美丽乡村建设,丰富“外婆桥”及“外沙文化”发展,探索乡村旅游、民宿等文旅产业发展方向,成为外沙村的“全职顾问”。

“学技术是‘长久之计’,有技术,不怕没饭吃!”外沙村村民杨世清说。(朱旖旎 肖凡)

标签: 四好农村路 家家奔小康 合作红利填鼓腰包 农业技术送到田间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东方影视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8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