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媒 > 正文

每日短讯:可能会毁灭唱片业,唱片巨头恐惧生成式AI

2023-04-20 23:29:34 来源:三易在线

从如今的情况来看,AI或许不仅仅会改变互联网行业,还有望深切的影响到整个人类社会,并且在2023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的出色表现,也已经证明了这并非空谈。其中在绘画领域,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的出现俨然让无数“小画家”面临失业的危机;而在文字相关领域,知名公关及广告服务商蓝色光标甚至已经开始用AI取代文案外包,似乎也表明这类AI产品侵入普通人工作的速度,远比想象中更快。


(相关资料图)

就在绘画、文字等生成式AI工具擅长的领域“沦陷”后,音乐产业如今也有了危机感。日前来自英国《金融时报》的相关报道称,据知情人士透露,环球音乐集团(Universal Music Group)正在敦促包括Spotify、Apple Music在内的流媒体音乐平台,阻止AI从其受版权保护的歌曲中抓取旋律和歌词。

据悉在环球音乐给Spotify和苹果方面的电子邮件中表示,了解到某些AI系统使用受版权保护的内容,但并未获得拥有或制作相关内容权利人的同意或是支付版权费,因此希望这些合作伙伴防止其所提供的服务被用来损害艺术家的利益。

事实上,环球音乐这样的担忧是有道理的。此前在4月4日,就有TikTok用户上传了一首名为《Heart on My Sleeve》的歌曲,而其演唱者的声音则是AI模仿环球音乐旗下嘻哈歌手德雷克(Drake)和the Weeknd。

这首歌曲在上线后迅速走红,如今在TikTok的播放量已经超过800万次,在YouTube的播放量也达到了25万次,在Spotify上更是有着62.5万次播放,并很快就在SoundCloud上突破了10万次大关。甚至有诸多网友在这首歌曲下面评论,“已经无限单曲循环”、“求求千万不要下架”、“我还想听更多”。当然,这首歌走红的关键,就是德雷克和the Weeknd这两位歌手都是当下欧美流行音乐圈的红人,两人的明星效应要远比AI创作更为重要。

“未来就在这里”,这首歌的创作者在TikTok的评论区也这样说到。诚然,AI音乐代表着扩大创作边界、提高创作效率的利器,但同时也威胁着一大批音乐人的职业生涯。其中最担忧的莫过于唱片公司了,毕竟AI是基于已经存在的音乐而发展,却不必给他们付费,创作出的音乐甚至还有可能会抢走部分人类创作者的饭碗,所以唱片公司自然是不会轻易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的。

此前在今年1月,代表唱片公司利益的RIAA(美国唱片业协会)向美国政府提交报告,游说后者重视AI音乐侵权的问题。自去年起,RIAA就列出了以RemoveVocals和Songmastr为代表的软件,并指责这些软件通过已经存在的音乐生成新的音乐,是一种对从业者和唱片公司的侵权行为。

其实不仅仅是美国,在欧美音乐的另一高地英国市场,英国唱片业协会(BPI)就成功迟滞了当地监管机构允许AI训练可以无需创作者和权利人的许可、随意使用音乐作品的决策。

据统计,从2022年1月到9月,RIAA出现在了15份游说报告中,申报的游说支出近540万美元、创下了自2018年以来的新高,由此也足以见得唱片公司对于此事的重视程度。作为四大唱片巨头的环球音乐,也更是反对AI入侵唱片业的急先锋,他们认为AI歌曲生成可能会给音乐人造成持久且广泛的伤害,并一直在呼吁不要放松版权法规来推动AI的发展,此外他们还认为放任不管可能会对版权保护造成Napster级别的危机。

又一次Napster事件,这无疑是唱片业对于生成式AI恐惧的根源。将时间拨回上世纪90年代,彼时得益于CD光盘让实体音乐的分发比以往更容易,也使得唱片业进入了一段久违的黄金时代,但作为新兴信息技术代表的互联网,则毁灭了唱片业的美好时光。

当时,美国东北大学的学生肖恩·范宁和肖恩·帕克创立了第一个盗版音乐网站Napster,而Napster开发的软件则可以将音乐作品从CD转化成MP3格式,让用户轻松的从CD上翻录音乐。

仅仅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Napster就获得了高达8000万用户,也让这家网站成为了唱片业的眼中钉。然而在后续Napster倒下后,盗版数字音乐的星星之火却已经燎原,MP3格式的数字音乐借助P2P分享成为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新选择。因此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Napster给唱片业留下的是一个盗版音乐借助互联网而泛滥的世界,更是使得磁带、CD和黑胶唱片的销量一落千丈,音乐行业的收入规模在之后的20年甚至都未能超过1999年的高峰,实体音乐大势俨然已去。

如果说互联网重塑了唱片业的传播模式,AI技术则可能将侵入最基础的音乐创作本身。多年前,音乐行业的从业者就已经发现了AI对于工作效率有着极大的改善,以知名的音乐软件“Band in a Box”为例,其可以建模音色生成、和弦与节拍建议、旋律自动对齐、音乐工程分析,也使得AI早已渗透到唱片业的几乎每一个环节。既然如此,为什么环球音乐等唱片巨头会恐惧生成式AI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抛开可能存在的版权问题,生成式AI最大的变化就是让普通人、而非业内人士也有能力创作音乐作品,可以往如果缺乏乐理知识,即使是有AI的辅助,一般人也无法创作音乐。而金山的WPS AI、微软的Microsoft 365 Copilot已经证明,AI有能力根据用户的需求生成相应主题的文稿、并完成润色。

同样,AI也能够从现有人类音乐数据的节拍、和声、旋律、和弦中,生成基于不同“场景”、“情绪”和“流派”的音乐。而这一类AI工具,也已经有了从OpenAI的MuseNet到Chrome音乐实验室的Song Maker,再到YouTube上的PluggingAI。

就像以卡农、6415、4536这三种大众最接受的和声来构建的抖音神曲,能够风靡国内互联网一样,《Heart on My Sleeve》的存在证明了海外用户对AI生产的音乐同样不具备区分能力。

准确来说,全世界的消费者都对“在人耳觉得舒服、又没有意外框架下所写的旋律”没有抵抗力。如果人人都是艺术家,那么现在的艺术家又该何去何从呢?就像画师抵触AI绘制的画作一样,利益相关的唱片巨头又岂有无视AI音乐的道理呢。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东方影视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8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